类似的情形在课堂上时有发生。
还有一次,先生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武王伐纣的故事,讲到当时战争之残烈、杀人之多,以至于“血流漂杵”。正当先生讲得绘声绘色之时,孟轲提出先生所讲,有些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先生听了这个话后,面露不悦。但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平静地说:“孟轲所言,不无道理。然而为师所言,也是言之有据的。”说完,他回书房取出一捆书。他拿出一本《尚书》,翻到《武成》这篇文章,递给孟轲看。
孟轲接过书简将《武成》看完后,说:“书中所讲,的确同先生之言。但先生想想,武王伐纣,是以有义之师伐无德之君。是救万民于水火。纣王荒淫无道,视民若草芥,早已失去了民心,他所率的残兵败将势必难挡武王的正义之师。这样看来,武王伐纣应该是摧枯拉朽,势若破竹,会有伤亡,但不至于血流漂杵。写书之人,在写作之时难免带上自己的主观好恶与价值判断,何况历史事件,年代久远,事情的真相又是错综复杂的,谁能保证写在书中的东西就是正确无误,是历史真相呢?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