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康德将“自我”“人”以及“主体”看作在实质上同源的概念,他关于主体的理论在19世纪早期德国的传播,还是与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个体的特殊性的旧观念发生了冲撞。我们将会在第1章中讨论从启蒙普遍主义到自我之特殊理念的复兴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的脉络不甚明了,但它可以在威廉·洪堡阐明的新人文主义的道德修养理念、浪漫主义对个性观的坚持以及对基督教个体观的积极重申中得到把捉。格奥尔格·西美尔在区分18世纪和19世纪的个人主义理念时,就以他惯有的方式指认了这一过程所呈现的转换。西美尔认为,18世纪强调的是每个人的一般性能力的实现,而19世纪强调的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能力的实现;18世纪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与自由竞争原则的结合,而19世纪强调的则是它与不同资质的个体之劳动分工的结合;18世纪强调的是平等的个人主义,而19世纪强调的则是非平等的个人主义。[25]阿多诺在追踪“人格”概念从康德的抽象原则到经验感官的个性的确证时,也进行了类似于此的理解。[26]
相关影视:云杰 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