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发展自己的都城,想尽办法采取迁都的方式。各诸候国都有自己迁都的原因,这些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寻找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弱小国受到强国威胁,为了躲避危险,保全自己而迁都,等等。
各诸侯国把都城放在一个更加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因为这样可以为都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到底在什么样的地方呢?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要想生存,必须要有水资源。因此,这些国家大多会把都城选在两条河流的交汇之地。都城临河,这样水源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不仅如此,两河交汇之地一般多平原,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了粮食作为基础,都城才有强大的后盾。
《管子·乘马》中曾写道:“凡是营建都城,如果没有建立在山脚下,就应该建立在广袤的平原上,而且高低须适宜,在高处不能缺水,在低处不能出现排水困难的情况。在建造都城时,要充分依托客观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城市不一定非要方正规整,道路也不一定非要整齐笔直。”
迁都的过程是尝试寻找最佳发展区域的过程,许多著名的都城都是经过一系列迁徙而最终确立的,比如齐国的临淄、晋国的新田、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城、秦国的咸阳、吴国的吴城等。很多当时的诸侯国都历经两千年仍然存在,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其中也包含着都城选址与建造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