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特由此认为,第二媒介时代将带来一个文化普遍重组的时代。而在这一新旧更迭的临界点,原有的社会批判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新出现的文化重组现象,需要一种对原有理论的批判和反思,并针对新的历史语境和新的交往传播方式建构一种新型的社会理论,以便能达成第二媒介时代普遍的文化重组的现实,并阐明对文化变革的重要意义。
(二)“信息方式”理论
波斯特还探讨了由媒介技术所引发的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提出了“信息方式”理论,认为当代社会通过电子媒介交流的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媒介技术影响人们信息交流方式的研究,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等学者就深入分析人类信息传播的各种形式和技术手段,探究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基于此,波斯特提出“信息方式”概念,用来描述电子技术影响下人们的交流方式,并阐释电子媒介交流的非同质性特征,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交流方式对人类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内在影响。
波斯特的“信息方式”概念借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相对照。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历史范畴。按照“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历史进行分期,从而区别不同的生产手段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形态。二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描述的概念。“生产方式”强调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认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决定因素。波斯特由此认为,在新的媒介技术发展的语境下,可按照信息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历史分期,并赋予信息符号的文化交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