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智舜禅师,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师坐在树下养息。忽然遇见一个猎人,打中了一只野鸡,野鸡受了重伤,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久,猎人跑来向禅师讨回野鸡,“我的野鸡呢?还给我!”
“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
“你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下酒菜吗?”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没办法,拿起行脚时随身携带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说道:“这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到印度边疆地区去弘法,经过了很多年,非常想念佛陀,就派小徒弟亿耳去拜望佛陀。亿耳到了佛陀那里,佛陀亲切地招呼他,并且吩咐弟子说:“在我的房间加一张床,把我的棉被分一半给亿耳,今晚让他和我住在一起。”
佛陀那么伟大,一个小徒孙亿耳,须要佛陀费那么大的心思来照顾吗?佛陀的慈悲如春晖般的细微、温暖,他亲切地对待亿耳,不仅招呼小徒孙,并且安慰远在蛮荒弘法的弟子迦旃延,让他知道:你虽然在边地,但是你的弟子到了我这里,我仿佛看到你一样,重视他、热忱地待他。佛陀这样做,不仅亿耳欢喜,迦旃延也会觉得无比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