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理论的成就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成为一门学科,它在关于自身认识方面的理论遗产,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内容。这里,我概括了九个方面。
第一,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强不强,是非常重要的。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卷中曾讲到中国历史编纂学。他说,对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朝的王,许多人曾表示怀疑,后来甲骨文被发现了,证明司马迁的记载绝大多数是真实的。为此,李约瑟得到一个认识:中国人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历史意识包含对以往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这种认识和理解与今天的关系。史学意识是对史学的作用、发展以及史学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在这方面中国史学家有很多的思想和言论,需要我们去总结。
第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理论不能离开范畴,不能离开比较稳定的概念,否则理论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关于史学的最重要的范畴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的“史才”“史学”“史识”,谓之“史才三长”;章学诚后来又提出“史德”这一范畴。梁启超将德、才、学、识合起来称为“史家四长”。值得注意的是,章学诚还提出了“史法”“史意”。史法重于编纂,即编纂的思想和形式;史意更重于作史的旨趣,即为史之意,同时也包含历史观念。在刘知幾以前,史家常用的概念还有“书法”“良史”“实录”“信史”等,也都非常重要。“书法”“良史”“实录”“信史”“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史法”“史意”,这些都是最常用的概念和范畴,都很重要。如果不从这些范畴入手,就很难理解古代的史学理论。南宋哲学家叶适写过一本题为《习学记言序目》的书,是他读经书、史书等文献的笔记,其中多处讲到史法。他批评司马迁破坏了《春秋》笔法,在史法上司马迁是一个罪人。叶适对司马迁的批评未必中肯,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史法”是一个被人们重视的问题。章学诚指出,刘知幾着重研究史法,他本人着重研究史义,这是他们的区别。现在我们读《史通》和《文史通义》,发现这两本书确实是有区别的。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层次比较高,在深层次的探讨上比较突出,刘知幾的史学批评很尖锐,从编纂学角度的批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