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名单,在野党派成员的比例及其产生方式引起各在野党派不满。参政员总人数由200人增加到240人,但增加者多为国民党人或其拥护者,在野党派的比例显著下降,甚至已达不到提出议案所需要的法定人数。上届参政员中的一些敢言之士则被排除在新名单之外。此外,第一届参政会在野党参政员的名单是由各党派自行推定,再由国民政府遴选,而第二届却改为全由政府圈定。此举令各中间党派颇为失望,使他们更加意识到团结行动的必要,从而加速了新团体的成立进程。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拒绝参加即将召开的二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中间党派在国共之间积极斡旋。在这一调解活动中,中间党派的地位有所加强。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应进一步结合,增强中间党派的力量,这样才能有利于调解国共之间的摩擦。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以下简称“民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秘密召开成立大会。青年党、国社党、第三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救国会的沈钧儒虽是新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但因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时蒋介石对沈钧儒的参加曾表示过不满,为避免麻烦,在征得沈钧儒的同意与谅解后,成立大会未邀请沈钧儒参加。会议通过了同盟的政纲、简章及宣言,推选出13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黄炎培、左舜生、梁漱溟、张君劢、章伯钧等5人为中央常务委员,黄炎培任中央常委会主席,左舜生任总书记,章伯钧任组织委员会主任,罗隆基任宣传委员会主任。后来救国会也正式加入到政团同盟中,形成了一个被称为“三党三派”的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集团。无党派人士也可入盟。10月,张澜出任中央常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