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制造了“笨”孩子
由于我们的社会将学习成绩和智力等同起来,所以那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就更容易觉得自己“笨”。例如,即使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在制作肥皂盒汽车时有高超的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是在智力测验中分数颇高,有阅读障碍的学生也很难认为自己聪明,他们仍然会对自己的智力信心不足。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妈妈就跟我诉说过,她的孩子马特在邻居家玩,后来,邻居非常惊讶地说:“马特真的很聪明!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他在特殊阅读班……”她的声音越来越小,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在说什么,而马特的妈妈,就像所有在苦苦为学习成绩挣扎的孩子的家长一样,不得不无奈地去纠正其他人的观点,因为别人总是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可能聪明。 一起来看看那些费力学习数学或阅读的孩子与音乐、绘画或运动表现差的孩子的经历,我们就会知道差异有多大。对于那些缺乏音乐欣赏能力的孩子,我们不会认为他们智力有任何缺陷,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会由于这方面的缺陷而受到损害。就像成人能自如地承认“我真是个乐盲”或“我不会画画”一样,这些孩子也知道,即使他们不会欣赏音乐不会画画或不擅长运动,也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愚蠢。相反,如果一个孩子被扔进了阅读补习班,那么人们很快就会认定他绝对不聪明。 多年前我的主要工作是做儿童心理治疗,有一次,我让一个10岁的孩子画出他的家庭,并且要求画出每个家庭成员在做什么。他开始用蜡笔和彩色铅笔在一张很大的马尼拉纸上画起来。完成以后,画纸上呈现出细致的家庭情境,十分热闹,不同的房间里有不同的人。他的家庭很庞大,一个姐姐和妈妈在厨房做饭,另一个姐姐躺在床上看书,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卧室里看电视,另外两个哥哥和爸爸在车道上打篮球。我问他:“你呢?你在哪儿?”“哦,”他耸耸肩,将画纸翻过来,对我说,“我不知道把自己放在哪里好,所以我就画在背面了。”在空白画纸的角落里,蹲着的那个小孩就是他。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心理学基础就能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将自己视作家庭的一部分。很显然,他觉得自己和家庭成员格格不入,我们可以想想那些对其他家庭成员都感兴趣的活动完全不感冒的孩子,他们会遭受怎样的内心煎熬。事实上,有不计其数的例子:享受阅读的家庭中的运动型孩子;喜好热烈讨论时政的家庭中,默默坐在一边的安静孩子;宁愿躲在角落里啃书本也不愿接受兄弟姐妹热情邀约去踢球的孩子。其实兴趣不同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但是,由于对家庭其他成员喜爱的活动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很容易觉得是自己错了。他们要么会觉得是自己愚蠢,没法掌握兄弟姐妹很容易获得的知识或技能,要么就是觉得自己有问题,比如没有努力去学习,或不够专注。如果我们能欣然接受这种差异,真正地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那么家庭中“特别”的孩子们就不会体会到煎熬。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家庭或世界里长大,大家都认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那么我们就会对不同领域的知识着迷,也就会自动去发展不同的技能。倘若我们的差异不被当做缺陷或愚蠢的标志,人类的经验将会有多么丰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