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包着吃的不只是粽子,大概那时已有饺子和馄饨。根据北齐《颜氏家训》的记载“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那时天下人应该都能吃到馄饨了。
可见谷物产量大了,食品的品种也丰富了!
《三国演义》里记载了一个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了南蛮后班师回朝,在泸水受风浪所阻,无法渡河。孟获说这是战死冤魂所为,须拿四十九颗人头来祭(有点儿土匪路霸的意思)才可平息风浪。
丞相上知天文,下明地理,发明个木牛流马、十矢连弩都是翻手之间的事,何况区区妖鬼?诸葛亮随便拿点儿面团,在里面包点儿牛、羊、猪肉,再写篇祭文,就把鬼们哄走了。
这裹了肉馅的面团从此就叫“馒头”了。按现在的标准,这玩意儿该叫包子吧?
倒是何曾爱吃的那个裂出“十”字纹的蒸饼,才像现在的白馒头呢。肉食与鱼类,那是永远受欢迎的,尤其是鱼脍。
东汉末年的陈登——曹操和刘备都欣赏的湖海之士——就是因为太爱吃鱼脍,得了寄生虫病。
《世说新语》里说,西晋文人张翰见秋风起,想念吴中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感叹人生应该适意,怎能千里求名爵,于是辞职回家。
后来都说“莼鲈之思”,即指思乡。鲈鱼脍因此名垂千古,意思与味道一样深远。
按《太平广记》的说法,制鲈鱼脍得在农历八九月下霜时节——据说这样鱼才不腥——收三尺以下鲈鱼,做成干脍。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