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个性化进程在不断地开疆辟土,此时宣布消费社会的终结是一个错误。当前的经济衰退、能源危机与生态意识并非在昭告消费时代的末日,我们仍执着于更多的消费、信息、体育、旅游、培训、人际关系、音乐与医护。这便是后现代社会,它并非跨越了消费,而是达到了消费的鼎盛阶段。消费势力扩张到了个人领域,命中注定要被加速淘汰的、漂移的、不稳定的自我,其形象与变迁也受到消费的波及。个性化进程用强势媒体、娱乐和理性技巧来消耗着自身的存在,由此制造出一种光怪陆离的空虚。大量的生活模式让人无所适从,尽管这些模式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环保与心理主义的外表。确切地说,我们处在冷静而不再狂热的消费社会的第二个阶段—消费导致了对富足的批判。事实上,人们对“美式生活”、招摇的镀铬汽车、明星、梦幻好莱坞的膜拜都破灭了;垮掉的一代的叛逆精神、轰动的先锋艺术都已让位给了一种后现代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些特征可供识别,如追求高质量生活,专情于个性化,热衷于环保,对重大意识体系缺乏兴趣,重视参与和表达,流行怀旧,为某些地方和区域的信仰与传统行为辩护等。从前对“数量”的饥渴消失了吗?确实如此,但必须知道的是,这类现象也是对个性化进程的一种反映,如此众多的策略,只为摧毁僵化的现代主义造成的影响,摧毁贪大求全意识、集权制度、顽固的意识形态以及先锋派。不能将“被动的”消费时代与所谓后现代的、创造性的、环保的、复兴的潮流对立起来,因为正是二者齐心协力共同促成了僵化的现代主义的崩溃,二者的主旨均在于扩大个人选择、发扬个性原则、建立变通及多样化的弹性制度。后现代的这种断续性并未在文化或艺术领域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特别结果,反倒是确立了个性化进程在历史上的优势地位,并使整个社会的重构得以依据自身的规律来进行。
相关影视:仙剑奇侠传3百度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