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国统治与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如果说来自法国的强势文化和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那么1789年到1815年期间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则是进一步刺激了德国人,成为提升德意志民族认同的新推手,使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由开放型文化认同上升到以主权为特征的国家民族(Staatsnation)认同阶段。这种新发展既是前期民族文化认同的后续结果,也是现实政治的需要。按照著名学者汉斯乌尔里希·韦勒(Hans-Ulrich Wehler,1931—)的说法,法国大革命使德国的民族主义“从前民族的、地方性的从属意识”中摆脱出来,从部族骄傲和家乡情感,特别是从传统的、基于地区性领地邦国及王朝之上的地方爱国主义中摆脱出来。宣扬德意志民族的整体概念,消除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强大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成为德意志民族主义追求的新目标。在这种新目标下,一方面德国人在文化领域的民族认同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这种民族认同出现了从文化领域向政治领域的溢移。
这一时期体现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领域的民族认同在浪漫主义思潮下浸润进一步强化,由强调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转而强调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强调以文化为基础的共同历史传统以及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独特性。换言之,原先的文化民族认同主要强调德意志民族的共性特征,现在则突出德意志民族在文化上的不可分割性。18世纪中叶以来赫尔德等人对民族独特性的认识和民族传统价值的肯定,引导着德国文化界更多地关注本国的人文传统和自然风光;同时,法军的占领使德国的文化精英们认识到,在物质和军事上已经失败的情况下,从精神、历史和文化角度保持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显得尤其重要。正是以上因素使德国文化界出现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潮。因此,文化界的浪漫主义思潮实际上是一场反对法国的民族文化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