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伽达默尔访问记》,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第5版。
[2] 《难过“心理康复关”,八成肿瘤患者死于康复期》,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6日第15版。
第五课 是与非
是非,这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有没有是非?如果有,又怎么分辨?分辨不清该怎么办?夏、商、周三代只保存下来一些记载,从《尚书》中看,对是非问题没有讨论,只是统治者以是否违背天命作为是非的标准。说谁非,就说他违背了天命。说谁是,就说他遵循天命。当时,有人提出民是天生的,天立君以为民,于是,保民、利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而害民、损民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尚书》基本内容反映了三代的粗略说法。有些篇章经后人整理,掺入后代某些内容,基本可信,未可全信。
到了春秋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只是讲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们的言论并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后代人把他们的话当作是非的标准,而没有衡量他们言论的标准。现代人说他们的话是“独断论”,因为没有经过论证。可见,春秋以前有是非问题,思想家还没有讨论过关于是非的理论问题。到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讨论许多问题,发现必须从理论上研究是非问题、讨论规则,以及是非的标准诸问题。墨子、庄子、孟子、荀子以及一些名家都参与了是非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