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吴其敏(1909~1999),原名吴锐心,笔名眉庵、翁继耘、梁柏青、向宸等 。著名作家,在香港文坛,他是资深的文学前辈。1909年10月吴其敏出生于广东澄海,16岁考取澄海县立中学,早年受教于著名学者杜国庠和柯柏年等。吴其敏中学时代便在汕头参加了新文学团体彩虹社的活动,参与编辑、出版《彩虹》半月刊和《彩虹》丛书。大革命失败后,吴其敏在汕头当过中、小学教员,后由汕头到上海,任中学教师。
1925年吴其敏开始写作,先后出版中篇小说《永伤》,散集《阑夜》,诗集《沉思集》、《绮梦的碑文》和《缱绻集》等,期间曾在家乡小学和汕头海滨中学任教。
1937年吴其敏举家移居香港,从此开始了他在香港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1939年吴其敏进香港《星极》任港闻编辑,兼编《第八艺术》副刊。抗战以后吴其敏主要为报刊撰写影评及专业电影编剧,曾为《粤片集评》撰稿人,并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是邵氏编剧小组成员,1949年参加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协会,连任两届理事,1949年至1955年先后在香港龙马、凤凰、长城等电影公司工作,编写电影剧本并拍成电影粤语片的有《郎晚归》《血海烽》《千金小姐丫环卖》《绿窗红泪》《七姐会牛郎》《寸金尺土》《太太万岁》《魂断蓝桥》《红白牡丹花》《西施》,国语片有《有求不应》《湖山盟》《凄凉姐妹花》《海外奇缘》及《篱边菊》等共20多部。
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国际上掀起反共反华浪潮。在“美元文化”的支持下,香港文坛“反共文学”甚嚣尘上,而香港的爱国进步文化却连一份文艺性刊物也没有。就在香港文艺界两军对垒的情况下,吴其敏投身于爱国进步文学的编辑工作中。1956年1月他创办新地出版社,主编《乡土》半月刊;1960年又创办嘤鸣出版社,主编《新语》半月刊。《乡土》报道祖国、故乡的建设成就和喜人变化,倡导文艺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为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开拓园地。而这,正是吴其敏所眷恋的文化乡土。《新语》则是文艺色彩更强烈的综合性刊物,面向青年作者和读者,在香港及东南亚都很受欢迎。晚年曾主编《海洋文艺》,培育了一批作者。
1999年2月,吴其敏在香港逝世。翌年初,由其哲嗣吴羊璧、黄子玲夫妇将其历年著述精选编成《吴其敏文集》(文学编)和《吴其敏文集》(电影戏剧编)出版。“文学编”包括小说、散文、新诗、早期杂著和文史小品等。“电影戏剧编”包括电影剧本、影评、影事今昔和影人传记等。文集的“出版说明”称:吴其敏“自青少年时期起写了不少旧诗词、古文辞”,待有机会再辑为专集;而“文学编”中属文史小品部分的100多篇是从5000多篇存稿挑选的,约为全部的四分之一。可见,全集的汇集编纂仍有待努力完成。